找回密码
 【入梦世说】
加入新人群【131900579】
查看: 9148|回复: 10

[查询对照] 【魏晋南北朝的习俗】——摘自《中国全史》

[复制链接]
谢伃



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05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下面整理的都是我自己看过的,觉得有用的东西,大家在演绎的时候也可以稍微关注一下习俗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08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一、魏晋南北朝习俗概述
大体上包括如下内容:服饰、饮食、居处、节令、婚姻、丧葬、鬼神崇拜、娱乐等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习俗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,形成了一些新的东西。之所以会发生上述变化,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。
首先是地理因素的影响。在服饰方面,南方盛行穿屐,北方却流行穿靴
屐是鞋的一种,多为木制,鞋底有齿,底比较厚,以使人的脚掌离地面较远

《梁书·孙谦传》载,广陵人高爽曾作谜语: 刺鼻不知嚏,蹋面不知瞋,齿作步数,持此得胜人。 谜底为屐。
可知当时的屐面上有梁,鞋带从梁上穿过,系在脚上,样子似今日之凉鞋。屐主要用于行走泥泞之路。这种穿屐习俗,显然与南方的地理环境有关。南方气候潮湿,穿屐可使脚透气,又可踏泥。而北方穿靴,恐怕与御寒的需要有关。
又如在饮食方面,南方善食鱼、虾、蟹等水产品,不仅在食用量上,而且在烹制方面都超过北方。而北方善肉食,尤其在畜肉方面,食量和烹制上又为南方所不及。
如《晋书·王浑传》载,西晋时,北方人和峤好美食,有一次皇帝到他家,发现他家的蒸肫味道甚美,便问他如何烹制的,和峤答: 是用人乳蒸的.这固然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侈,也反映了贵族肉食的讲究。这种饮食方面的区别,恐怕也与地理环境有关。

南方河湖纵横,水网密布,盛产水产品,北方虽水源较少,但适于畜牧和畜养家畜、家禽。又如拓跋鲜卑,在代北平城时,是以毛皮为衣的。《资治通鉴·文帝元嘉二十七年》载,拓跋焘太平真君十一年,南朝军队进攻虎牢,北魏群臣请派兵保护那里的谷帛。拓跋焘说: 马今未肥,天时尚热。速出必无功。若兵来不止,且还阴山避之。国人本著羊皮袴,何用绵帛! 但当孝文帝将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,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。
《魏书·元恂传》载,迁都洛阳后,孝文帝的太子元恂 不耐河洛暑热,意每追乐北方.由于洛阳地理位置偏南,气候远比代北温暖,拓跋族穿皮裹氈的习俗显然已不适合,因此中原的绫罗绸缎必然会代替毛皮衣服

但地理环境对社会习俗的影响,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。在漫长的岁月中,由于政权的凝聚力量,南方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制度和特色,南方的习俗也具有了足以和北方平分秋色的影响。

北魏末期,南朝梁将陈庆之送北魏北海王元颢返洛阳即帝位,陈庆之任侍中。有一次,陈庆之得病,访能治者。北朝士人杨元慎自言能治,陈庆之遂请他。杨元慎口含清水往陈庆之身上一喷,祷告说: 吴人之鬼,住居建康,小作冠帽,短制衣裳。自呼阿侬,语则阿傍。菰稗为飰,茗饮作浆。呷啜蒪羹,唼嗍蟹黄,手把荳蔻,口嚼槟榔。乍至中土,思忆本乡。急手速去,还尔丹阳。若其寒门之鬼,头犹修,网鱼漉鳖,在河之洲。咀嚼菱藕,捃拾鸭头,蛙羹蚌臛,以为膳羞。布袍芒履,倒骑水牛,沅、湘、江、汉,鼓棹遨游。随波鎙浪,喁沉浮,白苧羞起舞,扬波发讴。急手速去,还尔扬州.

杨元慎此举,意在嘲笑南方人饮食习惯,但通过他的这篇祷词,我们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,江南地区在服饰、饮食方面,形成了自己与北方大不相同的特点。不但如此,南方的一些习俗,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向北方渗透。如饮茶之俗,在北魏后期,一些北方贵族为招待南方投降的官员,尽管自己不饮茶,也要在家中备茶水。又如北魏首都洛阳地区的鲜鱼价格,已经比牛羊还贵。再如螃蟹的加工方法,在南北朝末期已出现于北齐贾思勰的著作《齐民要术》中: 藏蟹法:九月内,取母蟹,得则著水中,勿令伤损及死者。一宿则腹中净。先煮薄糖,著活蟹于冷糖甕中一宿。煮蓼汤,和白盐,特须极咸。待冷,甕盛半汁,取糖中蟹内著盐蓼汁中,便死,泥封。二十日。出之,举蟹脐,著姜末,还复脐如初。内著坩甕中,百个各一器,以前盐蓼汁浇之,令没。密封,勿令漏气,便成矣。特忌风里,风则坏而不美也。 以上诸例,反映了南北方习俗的差异及互相影响。
与地理环境对习俗的影响相比,社会环境对习俗的影响要更广、更深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各种战争不断,如朝代更替的战争,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,对立政权之间的战争,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战争,南北之间的战争,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战争等。

战争加自然灾害,使人口锐减。据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注引《帝王世纪》载,人口每年都在减少。各封建政权为了恢复和占有一定数量的人口,除实行减轻剥削、奖励生产、招徕流民以及进行括户斗争外,还纷纷实行奖励早婚早育多育政策。在这里,战乱对早婚习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

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,民间对各种神灵的祭祀相当普遍,而且虽屡被封建政府禁止却始终不绝。观其祭祀的目的,一为乞求生子,二为避祸驱邪,三为健身去病,四为卜问吉凶,五为禳除水旱之灾,六为乞求丰收年景。人们向神灵乞求的,正是人间难以得到的,正是这种水旱成灾,瘟疫蔓延,社会动荡,战争不断,人们欲求安宁而不得的社会环境,使民间祭祀十分盛行,这又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宗教和鬼神崇拜习俗的影响。
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生活中,曹魏代汉、西晋代魏、宋晋更替、齐宋更替,梁齐更替等,都采用禅代形式。上述各开国之主,除了手中拥有强兵之外,还借助谶纬将自己神化。为了使更多的人相信自己的禅代之举是代表天意,此时期的谶纬大多采用比较简单的谶语的形式。可见这个时期谶纬流行,形式简化,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人民流徙范围之广,数量之大,也超过了前代。仅以西晋永嘉之乱以后,人民向南方流徙为例,王仲荦先生将此种流徙分为七个时期*(具体可自己看史书)。这一次次的流民浪潮,将大批北方人送往江南,他们的一些生活习俗,必然也会与南方交融、影响。以居处习俗为例,北方的胡床正是随着流民南徙而在江南广泛使用的。胡床在南方的流行,不仅使坐具专门化,而且使传统的坐姿也开始发生变化,这是社会环境对习俗影响的又一例证。

西晋以后,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,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。这种情况对此时期习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。如在饮食方面,关于胡饼、胡桃、醴酪等记载很多,这当与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影响有关。又如拓跋鲜卑从北方的大兴安岭地区南迁至代北,孝文帝时,又迁都洛阳。这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习俗的影响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自西汉以来的儒学独尊的局面受到猛烈冲击,玄学的兴起,在思想上打破了死水一潭的局面,为佛教、道教的兴起扫清了道路
在这种基础上,外来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,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得到长足发展。佛、道的兴盛和发展,从文化习俗意义上来说,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。梁武帝佞佛,他即位后,相继发出《断杀绝宗庙牺牲诏》、《断酒肉诏》等,这对南朝的饮食习俗不可能没有影响。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地狱、冤魂报应等观念,显然是佛教影响的结果,而占卜、占星、相面、相宅、相墓、望气、风角等方木的流行,显然是道教影响的结果。

① 王仲荦:《魏晋南北朝史》。
中外文化交流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特点。尤其在北魏时,与西域联系的丝绸之路又被打通,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又重沟通。这种交流,对此时期的娱乐习俗的影响十分明显,比如握槊这种竞技游戏,就是从西域传入,后与南方流行的双陆互相融合,形成唐宋时期流行的娱乐项目。又如在这种交流影响下,大量的西域乐器传入内地,西域乐曲也开始在中原流传。

综上所述,我们说,魏晋南北朝习俗的形成,与当时的地理、社会有密切的关系,其中社会环境对习俗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
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09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-、节日:可辅助演绎。
节日时间介绍
岁除/元日大年三十/正月初一岁除:宫中设朝会于辉煌阁,宫妃百官齐聚共享盛世。民间家家倾壶欢饮,喜迎新春。元日:朝廷举行朝会,百官参拜,外邦来供。
百姓闻鸡鸣即起身,爆竹,燃草,然后无论长幼,穿戴整齐,以次拜贺。饮椒柏酒和桃汤及屠苏酒。饮酒的次序都不同往日,是先幼后长。用意为去病健身。食胶牙饧、五辛盘、鸡子(鸡蛋)。佩带却鬼丸。用蜡将雄黄和成药丸,佩在身上,男置左,女置右。闭门杜鬼。将蒲苇绳悬挂在门上,或将神荼、郁垒的画像贴在左右两扇门上。
上元正月十五第一种活动是祠门祭户。荆楚一带的人们就把杨树枝插在左右门上,然后用酒、肉、豆粥等物祭祀之。
第二种活动为祭蚕神。第三种活动为迎紫姑。第四种活动是打簇、相偷戏。这项活动流行于北方。第五种活动是做宜男蝉
花朝二月十五各府进贡各类奇花异草,民间少男少女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
上巳三月初三三月上巳,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,曰洗滌祓除,去宿垢痰,为大洁。临水施帐幔,车服粲烂,走马步射,饮宴终日
清明/寒食四月初五祭奠自己已经往生的亲人,上坟祭拜。此时正值春好,旧俗有踏青、放风筝
端午五月初五仲夏端五。端,初也,俗重五日,与夏至同。民俗有飞舟竞渡、食粽子、避瘟禳毒
七夕七月初七古时众多待嫁女子在今日与情郎相会,祈求姻缘美满。
盂兰节/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鬼节,这日设斋供僧外,还增加了拜忏、放焰口。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
中秋八月十五八月十五,其夜洒扫于庭,露施几筵,设酒脯时果,散香粉于筵上,以祈月神。
重阳九月初九每年九月九日,在皇宫中要举行重九会宴。万民都要登高、佩茱萸,食蓬饵、饮菊花酒,以求长寿
社日十二月廿一又称“贺冬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社日所祭之神,一为社,二为稷。极为隆重。京中有烟花盛会,与天共庆。
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10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
三、服饰习俗
1。木屐、芒屩、靴子
屐、屩、靴,三者均属鞋类,但又有不同。
《释名》说: 屐,搘以践泥也,为两足搘以践泥也。帛屐作之如屐者也,不曰帛屩而曰帛屐者,不可以践泥,屐可以践泥也,故谓之屐.搘,即支,支撑之意。据《释名》的解释,可知屐为一种蹚水踏泥时穿的鞋子。
蜡屐即在屐上涂蜡,以加强其防水性能。屐不但用于蹚水,还用于登山。正因为屐用于登山涉水,在泥泞粗砺的道路上使用,所以人们制造它时,要考虑其坚固耐磨的性能。东晋南朝,著屐之人相当多。
与屐有关的鞋还有屩。《说文》曰: 屩,屐也。 然而二者不完全相同,《释名》说:,草屐也,出行着之。 轻便,因以为名也.联系前引《释名》,屐与 ,又有可践泥与不可践泥的区别,可见 为屐的一种,多以草为之,较轻便,因而又有芒 之称。因其材质非木,故没有屐耐穿,又不耐泥水浸泡,所以不如屐贵重。
从晋书里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贵族是不大穿芒 的。因为芒 为草编,穿上扎脚,若长时穿此走路,肯定不会好受。《陈书·沈众传》载: (沈)众性吝啬,内治产业,财帛以亿计,无所分遗。其自奉养甚薄,每于朝会之中,衣裳破裂,或躬提冠屦。永定二年,兼起部尚书,监起太极殿。恒服布袍芒 ,以麻绳为带,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噉之,朝士共诮其所为.以上所引著芒 之人,或因俭,或因吝,总之属特例,不代表上层社会的风气。南朝士人一般不穿 。


北方流行穿靴之俗。《释名》说: 靴本胡服也,赵武灵王始服之。 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》载: 季龙常以女骑一千为卤簿,皆著紫纶巾,熟锦袴,金银镂带,五文织成靴,游于戏马观。


2。服装的等级限制与突破魏晋南北朝时期,在服装上对各阶层人们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。其尊卑之别靠服饰的面料、形制、颜色等来体现。

例如帽子,有冠、冕、弁、帻、巾、帽等。据《晋书·舆服志》载,通天冠为皇帝所戴。平冕、远游冠、缁布冠、进贤冠、武冠、高山冠、法冠、长冠等为王公贵族们所戴。建华冠、方山冠、巧士冠等为舞人、宦者所戴。却敌冠、樊哙冠等为殿门卫士所戴。

巾为尊卑共服之物。帽亦如是。这是从名称上体现尊卑。又如进贤冠,有五梁、三梁、二梁、一梁之别。 人主元服,始加缁布,则冠五梁进贤。三公及封郡公、县公、郡侯、县侯、乡亭侯,则冠三梁。卿、大夫、八座尚书,关中内侯、二千石及千石以上,则冠两梁。中书郎、秘书丞郎、著作郎、尚书丞郎、太子洗马舍人、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、门郎、小吏,并冠一梁.这是从形制上加以区别。

关于服装等级的种种区别,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南齐书》、《魏书》、《隋书》等史籍志中有详尽的记载,此不能尽述,只取其荦荦大者略述而已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的等级规定虽然很严,但具体实行起来却是另一回事,朝廷的种种规定往往不能实行。
《三国志·魏书·夏侯玄传》载,三国曹魏末,夏侯玄议论当时的服装制度说: 今科制自公、列侯以下,位从大将军以上,皆得服绫锦、罗绮、纨素、金银 镂之物,自是以下,杂綵之服,通于贱人。虽上下等级,各示有差,然朝臣之制,已得侔至尊矣,玄黄之采,已得通于下也。欲使市不鬻华丽之色,商不通难得之货,工不作雕刻之物,不可得也。是故宜大理其本,准度古法,文质之宜,取其中则,以为礼度。车舆服章,皆从质朴,禁除末俗华丽之事,使干朝之家,有位之室,不复有锦绮之饰,无兼采之服,纤巧之物。自上以下,至于朴素之差,示有等级而已,勿使过一二之觉。若夫功德之赐,上恩所特加,皆表之有司,然后服用之。夫上之化下,犹风之靡草。朴素之教兴于本朝,则弥侈之心自消于下矣。

由此可见,在曹魏末期,已出现朝臣之服侔于至尊,玄黄之采得通于下的局面。民间私做雕刻之物,商贾贩卖难得之货,市场出售华丽织物,使得服装等级制度难以维持。
南朝刘宋时,周朗上书说: 故凡厥庶民,制度日侈,商贩之室,饰等王侯,佣卖之身,制均妃后。凡一袖之大,足断为两,一裙之长,可分为二。见车马不辨贵贱,视冠服不知尊卑。尚方今造一物,小民明已睨;宫中朝制一衣,庶家晚已裁学。侈丽之源,实先宫阃,又妃主所赐,不限高卑,自今以去,宜为节目。金魄翠玉,锦绣縠罗,奇色异章,小民既不得服,在上亦不得赐。 可看出等级制度被打破

北魏太和十一年(公元487年),孝文帝下诏: 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,四民欲造,任之无禁。

御府衣服、金银、珠玉、绫罗、锦绣、太官杂器、太仆乘具、内库弓矢,出其太半,班赍百官及京师士庶,下至工商皂隶,逮于六镇戍士,各有差.孝文帝此诏,松弛以前的禁令,意在进一步提高北魏纺织品的生产水平。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,北魏后期纺织品的生产甚至超过了南方。但另一方面,也出现了 金银锦绣,奴婢缇衣,五珍八味,仆隶毕口 的局面。为此,元雍曾上表请求下令:王公以下贱妾,悉不听用织成绵绣、金玉珠玑,违者以违旨论;奴婢悉不得衣绫绮缬,止于缦缯而已,奴则布服,并不得以金银为钗带,犯者鞭一百。

上述事实表明,魏晋南北朝时期,关于服装的等级规定往往有程度不同的突破,尤其是在服装用料方面,几乎是尊卑不分。这种情况的出现,有多种原因。第一,魏晋南北朝的服饰规定以《周礼》为模式,而秦汉时在服饰方面已违周礼久矣。《晋书·舆服志》说: 《周礼》,弁师掌六冕,司服掌六服。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,各有等差。及秦变古制,郊祭之眼皆以袀玄,旧法扫地尽矣。
第二,魏晋南北朝时期,纺织业的生产水平已大大高于以前,在北方尤其突出。至北魏时,由于北方的长期稳定,其纺织品的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。
第三,所谓服饰僭越者,一为商贾,二为贵族家的婢妾。商贾社会地位虽低,但贱而不穷,婢妾有主人给撑腰,所以难禁。
第四,从衣料上划分贵贱本身违背人的消费本能。在等级社会,人的地位虽不同,但在消费上追求舒适却不会因社会地位不同而不同。谁都知道罗縠绸缎比粗布舒适,只要是有可能,贱人也愿穿华丽之服。

3。妇女的装饰
三国诸葛恪用母为女穿耳附珠之事,说明自己残马耳非不仁之举,可见女人穿耳附珠在当时司空见惯。这种穿耳附珠的耳饰称 珰珥.珥,又作瑱。《释名》在解释瑱时说: 瑱,镇也。悬珰耳旁,不欲使人妄听,自镇重也。此本出于蛮夷,蛮夷妇女轻浮好走,以此珰锤之也。今中国仿之也.如果说对少数民族妇女来说,悬珰耳旁是为使其自重不妄听,那么当中原妇女仿效之后,其装饰意义显然大大加重。
耳饰之外还有头饰。步摇即头饰之一种。《释名》说: 后首饰曰副。副,覆也,以覆于首上,有垂珠,步则摇也

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和何姬传》载,孙皓 使尚方以金作华燧、步摇、假髻以千数。令宫人著以相扑,朝成夕败,辄出更作,工匠因缘偷盗,府藏为空。 假髻也为头饰的一种。《宋书·五行志》载: 晋海西公太和以来,大家妇女,缓鬓倾髻,以为盛饰。用发既多,不恒戴。乃先作假髻,施于木上,呼曰' 假头'.人欲借,名曰' 借头' ,遂布天下.假髻事先做好,可摘可戴,还能借人,类似今天的假发。钗镊也为此时期妇女的首饰。


魏晋南北朝时妇女的饰物除了首饰、耳饰外,还有,《太平御览》引祖台之《志怪》说: 建安中,河间太守刘照夫人卒于府。后太守至,梦见一好妇人,就为室家,持一双金鏆与,太守不能名。妇人乃曰:' 此錗鏆。
錗鏆者,其状如纽珠,大如指,屈伸在人'.太守得,置枕中。前,太守迎丧,言有錗鏆。开棺视夫人臂,果无复有錗鏆焉。 此中錗鏆,为戴在胳膊上的装饰,即钏。

除了装饰物以外,妇女的发式在魏晋南北朝时也很有特点。此时期见于记载的发式有:灵蛇髻、反绾髻、百花髻、芙蓉归云髻、缬子髻、堕马髻、流苏髻、翠眉惊鹤髻、飞天紒、回心髻、归真髻、郁葱髻、凌云髻、随云髻、叉手髻等。这些发式呈现了名目繁多、式样更新的特点,是魏晋南北朝服饰的重要内容。


更多的参见周锡保《中国古代服饰史》。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10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1。饭与饼
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饭有麦饭、粟饭、稻米饭等。
麦饭即大麦米所做之饭。
北方产麦多于稻,小麦可以磨成面粉,因此北方面食盛于南方。面食当中,以饼为多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见之饼,种类繁多,有的虽称饼,却与我们今日所见之饼相去甚远。如蒸饼。常以干枣、胡桃瓤为心蒸之,使坼裂方食。可见蒸饼类似今日的馒头、枣馒头。与蒸饼类似的还有面起饼,水引饼
此外,还有与今日之饼同者。如胡饼。食饼习俗,南北方皆有,但北方面食普遍,其制饼的水平高于南方。《齐民要术》中有 作烧饼法 : 面一斗,羊肉二斤,葱白一合,鼓汁及盐,熬令熟,炙之,面当令起。 所述之原料,与吴均所说大致吻合。北方烧饼 闻香而口闷,见色而心迷 ,其制作水平确实很高。

2。羹与粥羹与粥均为食品中的稀饭,即今天所说的流食。

《齐民要术》引《食经》说: 蒪羹:鱼长二寸,唯蒪不切。鳢鱼,冷水入蒪;白鱼,冷水入蒪,沸入鱼与咸豉。 又云: 鱼长三寸,广二寸半.又云: 蒪细择,以汤沙之。中破鳢鱼,邪截令薄,准广二,横尽也,鱼半体。煮三沸,浑下蒪. 与豉计、渍盐.大体说来,南方人善做羹。

由于南北方不断的相互交流、影响,至东魏北齐时,北方人贾思勰作《齐民要术》,收集了许多羹汤的做法,如猪蹄酸羹、酸羹、胡羹、胡麻羹、瓠叶羹、鸡羹、笋■鸭羹、脍鱼蒪羹、醋菹鹅鸭羹、菰菌鱼羹等,这说明至魏晋南北朝末期,北方的制羹也很讲究了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食粥的习俗较为普遍,日常饮食、治丧、赈济等场合均有食粥记载。

3。水产与肉食水产指鱼、虾、蟹等水产品。我国南方气候潮湿,雨量充沛,江河湖溪,水网纵横,又临近海洋,这一切决定了南方有丰富的水产资源,为南方食用鱼虾蟹等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。《神仙传》中反映了三国孙吴时,南方食鱼已很讲究,他们不但能分辨何种鱼味美,在制鱼的佐料上也很讲究。谢灵运曾作《山居赋》,描绘了自己庄园内饮食衣物自给自足的情景。
此赋在写鱼时说:鱼则鱿鳢鲋,鳟鲩鲢鳊,鲂鲔鲢鳜,鲿鲤鲻鳣. 辑采杂色,锦烂云鲜。唼藻戏浪,汎苻流渊。或鼓鳃而湍跃,或掉尾而波旋。鲈鮆乘时以入浦,鳡鲺沿濑以出泉。
谢灵运此赋,有其文学夸张之处,因为赋中所记之鱼,有一些是海鱼,淡水无法养殖。但赋中也反映了南方贵族自己养鱼的情形。由于南方人喜爱吃鱼,在鱼类加工方面也很擅长。将鱼做成鱼羹,前已叙述。此外,还将鱼腌起来制成鱼鲊。鱼鲊之外,还有干鱼。最出名的是逐夷,帝王所食的逐夷,都是放在银钵中用蜜渍泡过的,味道极美,鲞即鱼身矣,而其肠胃别名逐夷,为此亭之尝制此鱼也。故以夷名之。

食螃蟹之俗在南方也很盛行。《晋书·毕卓传》载,毕卓爱喝酒,常因酒废职。他曾对别人说: 得酒满数百斛船,四时甘味置两头,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鳌,拍浮酒船中,便足了一生矣。  

南朝萧齐时,又出现了糖蟹的做法。所谓糖蟹,即先将活蟹在糖浆中浸泡致死,然后再烹制加工,所谓 蟹之将糖,躁扰弥甚 ,正是螃蟹临死前在糖浆中躁动挣扎的写照。

北方食水产品之俗不如南方盛,而食肉之俗却盛于南方。南方食肉,多见于禽类。南方食畜肉之事也有记载,但大大小于食禽之事,所以南方肉食以禽为主。北方则不然,肉食则禽畜并举,羊肉最为盛。

4。茶茗与酪浆茶茗与酪浆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料。

《尔雅·释木》说: 槚,苦茶.郭璞注说: 树小似栀子,冬至生叶,可煮作羹饮。今呼早采者为茶,晚取者为茗,一名舛萚. 蜀人名之苦茶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饮茶之俗主要盛于南方。东晋初过江,此处前去王愷处的士大夫,也多为东晋时南渡之人,所以把饮茶称作 水厄.《洛阳伽蓝记》载,王肃从南朝投奔北魏,刚到时,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,常吃鲫鱼羹,渴饮茗汁。北方至北魏后期,饮茶情况稍有变化,一些贵族虽仍对茶不感兴趣,但为与南朝降人相处,亦准备茶以待客之用。但酪浆仍为北方的主要饮品。
5。果与菜魏晋南北朝时

南方常见的果类很多,主要有:
梅。

桔。《陆绩传》载,陆绩6岁时,同其父陆康往九江见袁术。袁术用桔子招待他们,陆绩放在怀中三个。临走时,拜别,桔掉出来。袁术说: 陆郎作宾客还要把桔子带回去吗? 陆绩跪而答道: 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。 袁术大奇之。

瓜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步骘传》载: 步骘字子山,临淮淮阴人也。世乱,避难江东,单身穷困,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,俱以种瓜自给。

荔枝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载:咸宁二年(公元276年)六月癸丑, 荐荔枝于太庙。 北方不产荔枝,此从南方运来无疑。

甘蔗。《晋书·顾恺之传》载:(顾)恺之每食甘蔗,恒自尾至本。人或怪之,云:' 渐入佳境'.

柑。古籍上作 甘.周处《风土记》载: 甘,桔之属,滋味甜美特异者也.可知甘即今日之柑。

槟榔。

枇杷。盛弘之《荆州记》载: 宜都出大枇杷。

北方常见之果有
潘岳赋中所记述其庄园中的果树可谓多矣,有梨树、柿树、枣树、李树、桃树、樱桃、胡桃、柰(沙果)、石榴、蒲桃(葡萄)、梅、杏、郁(郁李)、棣(山樱桃)等。
上述南北方果类,只是从史籍记载中大体区分,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区别很严格,由于各地区的交往,北方人可吃南方之果,北方之果有的也见于南方。
果类如此,菜蔬亦然。

魏晋南北朝时,有些菜蔬食用地区极广,无所谓南北之分。这些菜有:韮。葱。蒜。菜则葱韭蒜芋,青腶紫姜,堇荠甘旨,蓼菱芬芳,蘘荷依阳,时藿向阳,绿葵含露,白薤负霜。 其中很多菜亦见于南方人的饭菜之中。

(三)居处习俗居处习俗内容繁多,凡居室、坐卧之具、交通工具等均属此列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体现时代特点和习俗变化的要属坐卧具的发展。因此这里主要谈及这个方面。
1。床《说文》释床: 床,身之安也。 《释名》云: 人所坐卧曰床.二者都从床的使用方面进行解释,这说明古代的床具有坐卧两种用途。《

南方的床则高些。可能与气候潮湿,为防潮有关。

2。榻《释名》载: 长狭而卑曰榻,言其榻然近地也。 《初学记?床》载:榻长三尺五。可见榻是一种比床短的坐卧之具。在非正式入寝时暂卧休息之用,其作用类似今天的躺椅。榻在多种情况下是作为坐具使用的。
① 此节基本观点采朱大渭师之成说,见《文史知识》1989年第 5期。

3。胡床胡床是东汉后期从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。最早见于《后汉书?五行志》:汉灵帝 好胡服、胡帐、胡床、胡坐.魏晋南北朝时期,胡床作为一种坐具,在我国已普遍使用。这种普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,第一,从使用地域看,南方北方都有使用胡床的记载。《晋书?五行志》说:北方 相尚用胡床,貊盘,及为羌煮貊炙,贵人富室,必畜其器,古享嘉会,皆以为先。

第二,从胡床使用范围看,也相当广泛。指挥战争、观望敌情、指挥抢劫、舟车行旅、烧香拜佛、庭院休息、狩猎、竞射、宴会、接客、讲学、读书、吹笛、弹琴、赌博、祈神等活动,都有使用胡床的记载。

关于胡床的形制,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四十二胡三省注说:胡床 以木交午为足,足前后皆施横木,平其底,使错之地而安;足之上端,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,横木列窍以穿绳条,使之可坐。足交午处夏为圆穿,贯之以铁,敛之可挟,放之可坐。 这正好与胡床诗说的胡床的足必须交叉斜置,床体才能平稳安坐的特点相吻合。很清楚,胡床即简便坐具折叠凳,俗称马扎子。

4。小床东
晋南朝时,出现了一种称为小床的专门坐具。这种小床,只容一人独坐,或临时休息坐,或置放斋食果菜等祭物,且可随意安放,显然体积不会太大。


魏晋南北朝时,人们仍保留着跪坐的习惯。而胡床的坐法,与我国传统的跪坐完全不同,它是臀部坐在胡床上,两腿垂下,双脚踏地。《梁书·侯景传》载,梁末侯景篡位后, 殿上常设胡床及筌蹄,著靴垂脚坐。 这种坐法又称为 胡坐.人们坐在胡床上可以把脚垂下来,可见胡床比当时床、榻要高。因为这种坐具较高,坐处面积又小,且用绳子穿成,所以汉人用它无法保持传统的跪坐,任何人上去,都是要 胡坐 的。
因此,有关汉人使用胡床的记载,多用 踞胡床.踞或作据,古义相通,即垂脚坐的意思。这种垂脚坐,已不限于胡床,小床也有这种坐法的记载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11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四、婚姻习俗(一)婚礼
《礼记》说: 婚姻者,将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后世也,故君子重之。
整个过程有几个步骤:

纳采 ,即通过媒人向女方通达欲娶之意。女方同意后,男方将采礼送来,女方纳之。
问名 ,即问得女方姓名、生辰,回去占卜吉凶。
纳吉 ,即卜得吉兆后,定下婚姻之事。

纳征 ,即确定婚姻之后,再送上定婚之礼。
请期 ,即男家至女家确定迎娶日期。
期初婚 ,即迎娶。


六礼 皆备,婚姻关系才算确立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战乱频仍,社会动荡,因此所谓婚姻六礼,并未始终存在
魏、西晋时,皇帝纳后无用六礼的记载,东晋穆帝升平元年将要纳皇后何氏,太常王彪之参照华桓定的六礼,写成六礼版文:
纳采版文玺书说: 皇帝咨前太尉参军何琦,浑元资始,肇经人伦,爰及夫妇,以奉天地宗庙社稷,谋于公卿,咸以为宜率由旧典。今使使持节太常彪之、宗正综以礼纳采。 何氏从叔何琦答: 皇帝嘉命,访婚陋族,备数采择。臣从祖弟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,未闲教训,衣履若而人,钦承旧章,肃奉典制。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再拜承制诏。
问名版文说: 皇帝曰:咨某官某姓,两仪配合,承天统物,正位于内,必俟令族,重章,旧典。今使使持节太常某、宗正某,以礼问名.何琦答: 皇帝嘉命,使者某到,重宣中诏,问臣名族。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桢之遗玄孙,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之曾孙,先臣故安丰太守关中侯睿之孙,先臣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。外出自先臣故尚书左丞胄之外曾孙,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夷之外孙女。年十七。钦承旧章,肃奉典制。
纳吉版文说: 皇帝曰:咨某官某姓,人谋龟从,佥曰贞吉,敬从典礼。今使持节太常某、宗正某,以礼纳吉。 何琦答: 皇帝嘉命,使者某重宣中诏,太卜元吉。臣陋族卑鄙,忧惧不堪。钦承旧章,肃奉典制。
纳征版文说: 皇帝曰:咨某官某姓之女,有母仪之德,窈窕之姿,如山如河,宜奉宗庙,永承天祚。以玄纁皮帛马羊钱璧,以章典礼。今使使持节司徒某、太常某,以礼纳征。 何琦答: 皇帝嘉命,降婚卑陋,崇以上公,宠以典礼,备物典策。钦承旧章,肃奉典制。
请期版文说: 皇帝曰:咨某官某姓,谋于公卿,大筮元龟,罔有不臧,率遵典礼。今使使持节太常某、宗正某,以礼请期.何琦答:皇帝嘉命,使某重宣中诏,吉日惟某可迎。臣钦承旧章,肃奉典制。
亲迎版文说: 皇帝曰:咨某官某姓,岁吉月令,吉日惟某,率礼以迎。今使使持节太保某、太尉某以迎。 何琦答: 皇帝嘉命,使者某重宣中诏。令月吉辰,备礼以迎。上公宗卿,兼至副介,近臣百两。臣是蝝蚁之族,猥承大礼,忧惧战悸,钦承旧章,肃奉典制。

北方皇帝婚礼也有遵六礼的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载: 后齐皇帝纳后之礼,纳采、问名、纳征讫,告圆丘方泽及庙,如加元服。是日,皇帝临轩,命太尉为使,司徒副之,持节诣皇后行宫,东向,奉玺绶册,以授中常侍。皇后受册于行殿。使者出,与公卿以下皆拜,有司备迎礼。太保太尉,受诏而行。主人公服,迎拜于门。使者入,升自宾阶,东面。主人升自阼阶,西面,礼物陈于庭。设席于两楹间,童子以玺书版升,主人跪受。送使者,拜于大门之外。有司先于昭阳殿两楹间供帐,为同牢之具。皇后服大严绣衣,带绶珮,加幜。女长御引出,升画轮四望车。女侍中负玺陪乘。卤簿如大驾。
皇帝服衮冕出,升御坐。皇后入门,大卤簿住门外,小卤簿入。到东上阁,施步鄣,降车,席道以入昭阳殿。前至席位,姆去幜,皇后先拜后起,皇帝后拜先起。帝升自西阶,谐同牢坐,与皇后俱坐。各三饭讫,又各酳二爵一卺。奏礼毕,皇后兴,南面立。皇帝御太极殿,王公已下拜,皇帝兴,入。
明日,后展衣,于昭阳殿拜表谢。又明日,以榛栗枣修,见皇太后于朝阳殿。
择日,群官上礼。又择日,谒庙。皇帝使太尉,先以太牢告,而后遍见群庙。

公侯士大夫的婚礼,虽然也有的遵从六礼,但和皇族有所区别。《通典》引东晋王堪《六礼辞》说: 于版上各方书礼文、壻父名,媒人正版中。纳采,于版左方裹以皂囊,白绳缠之,如封章,某官某君大门下封,某官甲乙白奏,无官言贱子。礼版奉案承之,酒羊雁缯采钱米别版书之,裹以白缯,同著案上。羊则牵之,豕雁以笼盛,缯以笥盛,采以奁盛,米以黄绢囊盛。米称斛数,酒称器,脯腊以斤数。媒人赍礼到女氏门,使入执雁,主人出,相对揖。毕,以雁付主人侍者。媒人进,主人侍者执雁立于堂下,从者以奉案入。媒人退席,当主人前跪曰:' 甲乙使某敬荐不腆之礼。' 主人跪答曰:' 君之辱不敢辞'.事毕还座,从者进奉案主人前,主人侍者以雁退,礼物以次进中庭。主人设酒,媒人跪曰:' 甲乙使某献'.酒却再拜,主人答拜,还座。主人酢媒人,媒人不复答.

不仅聘娶仪式有各种不同,聘礼也有许多不同。
第一,如曹魏时规定,诸侯娶妃以皮马为庭实,加以大璋,王娶妃、公主嫁之礼用绢190匹。而晋代,用绢300匹。
第二,南方北方的聘礼也不尽相同。前述东晋王堪《六礼辞》中所说聘礼有酒羊雁缯采钱米等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记载北齐娉礼有羔羊、雁、酒黍稷稻米面等。
第三,同一时期的人因地位不同而聘礼不同。如北齐,聘礼皆用羔羊1口,雁1只,酒黍稷稻米面各1斛,自皇子王以下,皆同。流外官及庶人则减其半。又如北齐纳征之礼,皇子王用玄3匹,纁2匹,束帛10匹。此外还有大璋1;百官第一品以下至从三品用璧玉,四品以下璋璧皆无,兽皮2;百官第一品以下至从五品用豹皮2,六品以下至从九品,用鹿皮,锦綵60匹;百官一品锦綵40匹,二品30匹,三品20匹,四品杂綵16匹,五品10匹,六、七品5匹。绢200匹;百官一品140匹,二品120匹,三品100匹,四品80匹,五品60匹,六、七品50匹,八、九品30匹;羔羊1只,羊4只,犊2头,酒黍稷稻米面各10斛;百官一品至三品减羊2只,酒黍稷稻米面各减6斛,四、五品减1犊,酒黍稷稻米面各减8斛,六品以下无犊,酒黍稷稻米面各1斛。
此外新婚从车,皇子百乘,百官一品50乘,二、三品30乘,四、五品20乘,六、七品10乘,八品以至庶人5乘。

六礼之外,还有共牢合卺之礼。共牢,即新婚夫妇共用一个牢盘进食,合卺即将一个瓠一分为二,夫妻各用其一酌酒。南齐同牢之礼,方樏牢烛,雕费彩饰;合卺之时,金银连鏁,杂器豪华,不合古时质朴之义


催粧。《酉阳杂俎续集》引《聘北道记》说: 北方婚礼,必用青布幔为屋,谓之青庐。于此交拜,迎新妇,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:' 新妇子,催出来。'其声不绝,登车乃止,今之催粧是也。 新妇乘鞍。《西阳杂俎续集》说: 今士夫家昏礼露施帐,谓之入帐,新妇乘鞍,悉北朝余风也.可见迎娶时新妇乘马鞍是北朝婚礼的一个习俗。鞍 即 安 的谐音,取其平安之意。

谑郎。《西阳杂俎》载: 北朝婚礼……婿拜阁日,妇家亲宾妇女毕集,各以杖打聓为戏乐,至有大委顿者。 聓,即婿。

却扇。此俗多见于南方婚礼迎娶之时。新妇出嫁时,双手张扇,自遮其面,与丈夫单独见面时才拿掉扇子,谓之却扇
南朝梁何逊《看伏郎新婚诗》说:雾夕莲出水,霞朝日照梁,何如花烛夜,轻扇掩红粧。
良人复灼灼,席上自生光,所悲高驾动,环珮出长廊。
南朝陈周弘正《看新婚诗》说:
莫愁年十五,来聘子都家。
婿颜如美玉,妇色胜桃花。
带啼疑暮雨,含笑似朝霞。
暂却轻纨扇,倾城判不赊。
以上我们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婚礼的概况。通过上述可以看出,在此时期,一方面国家仍保持着六礼等形式,另一方面,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其时代特点的新形式。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14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(二)早婚

早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带普遍性的习俗。
《后汉书·任延传》载,东汉建武初,任延为九真太守,当时 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, 任延为官于边远地区,为改变当地落后婚俗,规定男20、女15为最低婚嫁年龄
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载:南阳人阴瑜妻荀采,17岁时嫁给阴氏。(诸如此类还很多)
她们出嫁的年龄高者20岁,低者15岁,平均年龄为17岁,略高于任延在九真所规定的妇女出嫁最低年龄。根据婚姻关系中男长女幼的传统,以及任延在九真所规定的婚龄推断,以上妇女丈夫的年龄都当在20岁以上

看这个时期帝王结婚年龄。首先要说明一下,由于史籍中大多数帝王的婚龄没有明确记载,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本纪进行推算。推算的方法,据其生长子之年减去一岁,因此,本人及皇长子生卒年月不详者从略。这种推算的方法虽不十分精确,但它能确切提供帝王婚龄的最晚界线。如果其中有的皇长子不是婚后第二年所生,或者皇长子不是婚后第一胎,则说明该皇帝结婚的年龄还要早。
根据以上推算方法,有39个帝王婚龄可以得知,其中20岁以下结婚者22人,平均年龄为15岁。帝王的后妃中,早婚的人也很多。根据史籍中各帝王后妃本传统计,南朝梁太宗简皇后王氏8岁出嫁,南朝齐高昭刘皇后、南朝陈世祖沈皇后、陈后主贵妃张贵华均为10余岁出嫁,这些人的婚龄最大的16岁,最小的8岁,平均年龄为13岁,可见,此时期皇帝早婚不是个别现象。

早婚不但在最高当权者,而且在将相大臣及上层社会中也颇为盛行。三国时夏侯霸从妹年13- 14时被张飞娶为妻。孙吴郁林太守陆绩之女,年方13,便嫁给同郡张白。以上所列者,因其年代、地区、族属不同,具体结婚的年龄也各异,但总的看,是低于两汉时期的婚龄的。
至于一般百姓的结婚年龄,由于史籍中记载很少,只能从有关材料中推测。
西晋时束皙曾说: 男十六可娶,女十四可嫁.显然,这是泛指当时的婚龄,应包括一般百姓在内。
西魏大统十二年诏: 女子不满十三已上,勿得以嫁。 可见在此以前,女子不满十三岁而嫁的现象很多,否则,封建政权不会发这样的诏书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一般百姓的结婚年龄为男十五、六,女十三、四。根据前面对最高当权者和将相大臣及上层社会的考察,南方庶民和一般百姓的婚龄与北方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。

(三)门第婚
门第婚又称身份内婚,是魏晋南北朝时在世家大族中盛行的婚姻习俗。
这个时期,世家大族兴起,在政治、经济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。为了世代垄断此种地位,保持贵族血统的纯粹,大族们在婚姻问题上十分讲究门当户对,在姻家的选择上均以地位与自己相当的大族为对象。
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婚姻对 士庶之别 的严格要求,有两件事最为典型。

一件事是南朝萧齐时王源嫁女给富阳满氏遭到沈约的弹劾。【具体百度吧】
第二件事是北魏崔巨伦之姑反对侄女下嫁卑族。【还是百度吧】
这两件事,发生在南朝和北朝,说明当时南北方的大族,对士庶之间的界线划分得何等严明。
王仲荦先生在《魏晋南北朝史》中列举了东晋至南朝萧梁时期的世族联姻概况,兹抄录如下:东晋世族,琅邪王羲之妻高平郗鉴女,见《世说新语·雅量篇》注引《王氏谱》。羲之子凝之妻陈郡谢奕女,见《世说新语·言语篇》注引《王氏谱》。
王导孙王愷娶陈郡谢万女,珣弟王珉娶谢安女,见《晋书·谢安传子琰附传》。
陈郡谢安妻沛国刘耽女,见《世说新语·言语篇》注引《谢氏谱》。【省略一大串....】

从上面列举中可以看出,东晋南朝将近300年中,大族之间互相通婚,仅限于琅邪王氏、高平郗氏、陈郡谢氏、沛国刘氏、太原王氏、颍川庾氏、河南褚氏、陈郡袁氏、陈郡殷氏、谯国桓氏、庐江何氏、鲁郡孔氏、济阳蔡氏、汝南周氏、东莞臧氏、南阳乐氏、南阳宗氏、陈留阮氏、吴郡张氏、会稽孔氏、吴郡陆氏、吴郡张氏等大族中。

在北朝,世家大族的婚姻也很重门第。

(四)其他婚俗
早婚、门第婚均属婚姻习俗,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。早婚因其遍于各个时期、各个阶层而表现为普遍性特点,门第婚因限于南北方的高门世族而表现为贵族性特点。此外,还有一些上述两个特点不甚显著的其他婚俗,在此专门介绍。

1。近亲婚近亲婚是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一种婚姻。汉族很早就有禁止直系血缘婚的传统,而对亚血缘或近血缘的近亲婚则无严格的限制。魏晋南北朝时,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原因,这种近亲婚的现象很多。

《宋书·袁湛传》载: 湛少为从外祖谢安所知,以其兄子玄之女妻之。 由此可知谢安为袁湛母亲的从父。谢安兄弟6个:谢奕、谢据、谢安、谢万、谢石、谢铁。谢玄为谢奕之子。袁湛母亲是谁的后代不可考,她若是谢奕之女,就和谢玄是兄姊妹,若不是也和谢玄是从兄姊妹,可见袁湛与谢玄之女的亲属关系也是较近的。
北朝的近亲婚之俗也存在,在北朝鲜卑婚俗中更为常见

2。异辈婚异辈婚即不受行辈所限的婚姻。中国自古以来,人伦中的长幼尊卑分得极清,从高祖到玄孙,几代人的亲缘及旁枝,都各有称呼。然而在婚姻关系上,这种长幼界线却不能成为异辈间的缔结障碍,除了直系血缘关系的同辈异辈婚被视为非礼外,旁系间的异辈婚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就屡见不鲜,魏晋南北朝时更是如此。
西晋时,贾充的女儿贾荃,嫁给齐王司马攸为妃。贾充的另一个女儿贾南风,嫁给惠帝为后。司马攸与晋惠帝为叔侄,同一辈的姊妹却嫁给了司马氏的两辈人。东晋时,庾冰的妹妹嫁给了晋明帝,而庾冰的女儿却嫁给了晋明帝的孙子晋废帝。

3。幼童婚幼童婚是指男女双方在很小的时候,其父母之间事先约定的婚姻。

《梁书·韦放传》载:初,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,因指为婚姻。其后各产男女,未及成长而率亡,遗嗣孤弱,放常赡卹之。及为北徐州,时有势族请姻者,放曰:' 吾不失信于故友'.乃以息岐娶率女,又以女适率子,时称放能笃旧.

这种事情北朝也有记载。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载: 尚书卢遐妻,崔浩女也。初,室兴母及遐妻俱孕,浩谓曰:' 汝等将来所生,皆我之自出,可指腹为亲。' 及婚,浩为撰仪,躬自监视。谓诸客曰:' 此家礼事,宜尽其美'. 韦放守婚约被世人所称赞,崔浩为外孙包办指腹婚,礼仪尽其美。

4。冥婚冥婚即幽冥世界的婚姻,又称阴婚。这是一种变态的婚姻现象,早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就存在。
《周礼》虽明令禁止,但这种风俗仍不绝于以后的历史中,魏晋南北朝时也有关于冥婚的记载。
《三国志·魏书·邴原传》载: 原女早亡,时太祖爱子仓舒亦没,太祖欲求合葬。原辞曰:' 合葬,非礼也。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,公之所以待原者,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。若听明公之命,则是凡庸也,明公焉以为哉。' 太祖乃止。

北朝时亦有冥婚的记载。《北史·穆崇传》载: 正国子平城,早卒。孝文时,始平公主薨于宫,追赠平城驸马都尉,与公主冥婚

.冥婚是一种变态的婚姻,其存在与流传,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,又有现实宗教及伦理方面的原因,它与人世间的正常婚姻意义是不同的。前述几个冥婚的事例中,大部分是为早夭的爱子、爱女所举行的,它形式上是为亡者完婚,实际上是生者对自己心理上的一种安慰。

5。财婚
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治家篇》说: 婚姻素对,靖侯成规。近世嫁娶,遂有卖女纳财,买妇输绢,比量父祖,计较锱铢,责多还少,市井无异。或猥壻在门,或傲妇擅室,贪荣求利,反招羞耻,可不慎与! 颜之推为北齐人,观其这一段议论,可见北朝财婚风气之盛。
财婚之风不仅限于北朝,在前面门第婚中,沈约弹劾王源嫁女唯利是求一事,说明南朝也有财婚现象。只不过相比之下,北朝的财婚现象更普遍,更典型。
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16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五、丧葬习俗(一)丧葬礼仪
丧礼为古代凶礼的一部分。这种礼仪程序复杂,名目繁多,概括起来可分为殡殓死者、举办丧事、居丧守孝三个部分。
人在弥留之际,居于正寝之室,家属守在床边,将轻柔的丝棉放在垂死者的口鼻之上,以验是否还有呼吸
人死后,家属拿着死者的衣服,反复呼死者的名字,希望把死者的灵魂从幽冥之界唤回来,以使死者复生。
死者复生无望,家属便用一种名为角柶的东西插入死者口中,以便饭含之用。再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,以便穿鞋。再用殓衾覆盖尸体。在堂前用竹竿挑起明旌,上书 某某之柩 ,称为铭旌。为死者沐浴、栉发、剪指甲。取出角柶,将珠、玉等物放入死者口中,称为 饭含.为死者穿新衣,称作 袭.

治丧之礼。
人死后,派人向与死者有关系的人报丧,称 命赴.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、亲属。
为死者穿着寿衣,在堂中停尸数日,称为 小殓.
小殓期间,亲友前来致襚、致奠,主人拜送答谢。
小殓毕,举行入棺仪式,将尸体移入棺中,称为 大殓.
大殓后并不立即入葬,要根据死者的身份、占卜入葬的日期等决定停殡待葬时间的长短。
停殡待葬期间,死者家属按血缘关系的远近,分别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,称为成服
成服至下葬期间,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殡所哭奠,称为朝夕哭、朝夕奠
在下葬前两天的晚上,进行一次哭奠,称为既夕哭
下葬前一天,用灵车把灵柩先迁入祖庙,称为迁柩
下葬之日,灵车载柩,前往墓地。亲友送布帛钱物助葬,称致赗赙
将棺木安置在挖好的圹坑中,称为.
葬毕,死者亲属回到殡所,升堂而哭,称为 反哭.反哭后进行虞祭。虞祭是安死者魂魄之仪。
虞祭完后还有 卒哭 ,即死者一切安排已毕,治丧期间的哭号无时也可停止了。

居丧守孝之礼。此礼比较复杂,即 五服 制度
斩衰。斩衰之意,即为不缝边的粗麻丧服,这是最重的丧服,通常是子女为父,妻为夫,嗣子为嗣父,承重孙为祖父所穿。若已出嫁,但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也穿此服。可见这是最近的亲属关系的丧服。斩哀的丧期为3年,但并非3周年,只要经过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即可。
齐衰。齐衰之意,为衣边缝缉得较为齐整的粗麻布丧服。这是仅次于斩衰的丧服。按服期长短划分,齐衰又可分为3等,即3年、1年、3个月。
在父已亡故的情况下,子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亡母服丧为齐衰3年。在父还在世时,子女及已嫁复归之女、夫为妻齐衰1年。同时,为祖父母、叔伯父母、兄弟、未嫁之姐妹、长子以外的众子及兄弟之子,都服齐衰1年,

大功。次于齐衰之丧服,服装用比粗麻布精细的熟麻布制成。大功的服期为9个月。男子为出嫁的姊妹、姑母、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,都服大功之服。此外,已嫁之女为兄弟及子侄,已嫁、未嫁之女为伯叔父母、姑母、姊妹,妻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等也服大功之服。

小功。次于大功之丧服,服饰比大功之服更细。服期为5个月。男子为从祖父母(伯祖父、叔祖父、伯祖母、叔祖母),堂伯叔父母、从祖兄弟、外祖父母、从母等都服小功之服。此外女子为娣姒(妯娌)、夫之姑母、夫之姊妹,也服小功之服。

缌麻。为五服之中最轻一等,服饰亦比小功更精细。服期为3个月。男子为族曾祖父母(祖父的伯叔父母)、族祖父母(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)、族父母(祖父的堂兄弟之子及其配偶)、族兄弟(祖父的堂兄弟之孙),外甥、外孙、女婿、表兄弟、舅父、岳父母等都服缌麻。此外,妻为夫之曾祖父母,伯叔祖父母、从祖父母等,也都服缌麻之服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之礼,基本上依古礼而行,在殡殓、治丧、守孝等方面都有记载。

(二)薄葬与厚葬
秦汉盛行厚葬,接续其后的魏晋南北朝,兴起一股薄葬之风,较之前代,确为令人瞩目的变化。
魏晋南北朝薄葬之风的先导者,当首推曹魏的曹操。
西晋武帝的祖父晋宣帝司马懿,受曹魏薄葬风气的影响,早在曹魏嘉平三年(公元251年)就 预作终制,于首阳山为土藏,不坟不树;作《顾命》三篇,殓以时服,不设明器,后终者不得合葬.其子司马师 丧事制度又依晋宣帝故事.

可以归纳为几点。第一,三国时期,曹魏政权力倡薄葬,曹操、曹丕身体力行,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积极影响和有力的约束。但这种影响仅限于曹魏统治下的北方地区。第二,西晋时,继承了曹魏薄葬的传统,司马懿为曹魏重臣,其薄葬终制显然与曹魏风气影响有关。而司马懿的终制,一直影响到东晋前期。
第三,十六国时期,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因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背景不同,在丧葬问题上态度各异,实行薄葬者为数不多,石勒为薄葬的典型例证。
第四,南朝各政权中,皇族行薄葬者寥寥,而身体力行者只限于个别士族、逸士、儒者。士族重家法,其遗训只能对自己子孙产生影响,而逸士、儒者的薄葬行为影响更有限。因此,就整个风气而言,南朝的薄葬之风比魏晋时期呈减弱之势。
第五,北朝的皇帝中,实行薄葬者,北周明帝宇文毓、武帝宇文邕最为典型。

西晋皇帝虽然躬行薄葬,然而对僚属贵族的丧葬之事却给以丰厚的赏赐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郑冲死后,晋武帝于朝堂发哀,追赠太傅,赐秘器、朝服、衣一袭、钱三十万、布百匹.何曾死, 帝于朝堂素服举哀,赐东园秘器、朝服一具、衣一袭、钱三十万、布百匹。裴秀死后,晋武帝下诏 赐秘器、朝服一具、衣一袭、钱三十万、布百匹。 贾充死,晋武帝 为之恸,使使持节、太常奉策追赠太宰,加衮冕之服,绿綟绶、御剑,赐东园秘器、朝服一具、衣一袭,大鸿胪护丧事,假节钺、前后部羽葆、鼓吹、缇麾、大路、銮路、辒辌车、帐下司马大车,椎斧文衣武贲、轻车介士。葬礼依霍光及安平献王故事,给茔田一顷。
由于东晋统治者这种做法,使东晋初期的厚葬与薄葬共存,并使东晋后期的厚葬之风大盛。魏、西晋时,碑禁尚严,东晋开始松弛,至东晋后期,发展到大臣长吏,人皆私立的程度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厚葬之风的发展。

在北方,西晋以后,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传统的不同,他们并未因循魏晋薄葬之风。虽然也有诸如石勒薄葬的例子,但厚葬者大有人在。《魏书·高允传》载,北魂文成帝时,高允上疏说: 前朝之世,屡发明诏,禁诸婚娶不得作乐,及葬送之日,歌谣、鼓舞、杀牲、烧葬,一切禁断。虽条旨久颁,而俗不变革……

(三)归乡葬
中国自古就有热爱家乡的传统,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有着多方面的表现。在殡葬方面,就表现为归葬还乡的方式,所谓狐死首丘,就是这种情感的形象比喻。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繁的时期,客死他乡之事因人口流动也屡屡出现,因此,人们思乡的情感表现得特别强烈,归乡葬因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葬俗。

(四)合葬
合葬指夫妻死后合葬一处。
《魏书·自序》记载魏子建临终对其子说: 吾生平契阔,前后三娶。合葬之事,抑又非古.这说明,魏晋南北朝时,人们就已认识到合葬之俗并非自古而然。基于这种认识,此时期有人试图打破此俗。
北魏政权中,合葬不仅限于拓跋鲜卑,汉人也如此。

合葬之俗之所以如此不易改变,与婚姻发展水平有关。《周易·说卦》云: 夫妇之道,不可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恒。 这说明,早在先秦时期,人们就要求夫妻关系的稳定长久了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在婚姻关系中妇死可以继娶在家庭关系中,嫡妻庶妾分别之严,妬妇现象之多,说明此时的一夫一妻的夫妻关系是比较稳固。 生则同室,死则同穴 ,人们要求把这种关系保持到另一个世界。合葬之俗显然是夫妻关系稳定的结果。
第二,合葬之俗与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关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统治者大倡孝道,各个时期的孝义不乏其人,为亡去的双亲合葬,在当时被视为孝义之举,有了这种道德舆论的支持,更使合葬之俗难以改变。

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17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六、鬼神崇拜及宗教习俗
鬼神崇拜主要指对神的崇拜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人们所崇拜的神很多,概括起来有四种:对天的崇拜,对自然的崇拜,对人神、人鬼的崇拜,对物的崇拜。

天更多是指一种超人间的力量。这种力量至高至强,它主宰着世间的一切。它有意志,并通过种种方式将这种意志转达给人们,人们只能对此顶礼膜拜,遵而循之。

(一)天意崇拜
古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,但天的意志不能明确地用人的语言来表达。所以自远古以来,人们就一直探索天表达意志的形式,也就是与天沟通的方式。
魏晋南北朝时,占卜、星占、望气、风角、相术、谶纬、占梦等,是人们领会天意常用的形式。

1。占卜
《礼记·表记》说: 子言之:昔三代明王,皆事天地之神明,无非卜筮之用,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。是故不犯日月,不违卜筮。 这说明,用卜筮来与天沟通,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早已存在。至魏晋南北朝时,占卜之术更盛于以前各代。

2。星占
星占为占卜的一种,它是以天上的星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。我们之所以把它单独叙述,是因为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比一般占卜流行得更广,影响更大。

3。望气 望气即根据云气以占吉凶之术。
魏晋南北朝时,望气之术也很盛行,信之者也为数不少。
三国魏文帝曹丕出生时,据说有云气,青色而圆如车盖,终日笼罩在曹丕之上。望气者认为这是至贵之征,非人臣之气。

4。风角 风角即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风来占卜吉凶。此术在魏晋南北朝之时虽不及星占、占卜之盛,但也有一定影响。

5。谶纬 谶纬之术起于秦而盛于东汉,魏晋南北朝时,其遗风尚存。之所以称其为 遗风 ,第一,谶纬之术屡被朝廷所禁,故只能在朝廷禁令夹缝中生存。
第二,谶纬已部分失去秦汉时的意义,而多表现为谈符命的谶语。

6。占梦 占梦即通过解释一个人梦中的图象来预测其吉凶。此术在魏晋南北朝前早已存在,魏晋南北朝时更加盛行。

7。相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术,包括相人、相印、相宅、相墓等术,其中的相人,流传最广,影响最大。

人的相貌,古人则认为是天生成的,所谓吉人天相、天生反骨等,更说明相术与天意崇拜的关系。天意崇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形式多样、影响范围广、时间持续长久的鬼神崇拜习俗。

(二)自然崇拜
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,其对象有三类:一是山,其中包括岩穴和岩石;二是水,包括江、河、湖、井、泉等;三是植物和动物。

其他崇拜与现在大同小异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谢伃



】  楼主| 谢伃 发表于 2015-7-9 16:18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七、娱乐习俗
魏晋南北朝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较长,战乱较多,但此时期人们也没有放弃娱乐活动。同节令习俗一样,此时期人们的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,其中既有对历史的继承,也有当代的创造。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:竞技活动、角智活动、自娱活动及其他活动。

(- )竞技活动
所谓 竞技 ,与今天所说的体育竞技的概念不完全一样。虽然它也有技艺竞赛的意思,但这种竞赛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或发展这种技艺,而主要是为了一种心理和情绪上的满足。也就是说,它们仍是一些娱乐性较强的竞技活动。

1。樗蒲 樗蒲作为一种具有一定技巧的活动,最迟在西汉时已经出现。魏晋南北朝时,樗蒲活动的流行达到了其极盛点。关于樗蒲的内容,东汉马融《樗蒲赋》中说得比较具体。此赋描写了樗蒲所用器具、玩法及公侯贵戚樗蒲时的情景。按照马融所写,樗蒲之具应包括枰、杯、木、矢、马5种,为了解其玩法,将五种器具分述如下。
枰即棋盘。马融赋中只描述了棋盘的质地及外形。根据唐、宋典籍记载,棋盘上有关、坑、堑等标志,为行棋之障碍。
杯为投掷五木的容具,从 杯为上将 、 临敌攘围,事在将帅 等句来看,杯对投掷出高采起着重要作用。
木,又称五木,因其用木制成,有五块,故有此称。
马为棋子,玩者用它在棋盘上过关跨堑,即马融所说的 马为翼距.矢也为一种棋子,从 矢法卒数 看,矢代表步兵,用来围杀或阻止马前进。
五种器具中,五木为关键之物,它影响着马与矢的行动。

可大致勾勒出樗蒲的玩法:对峙双方各执马、矢两种棋子,投掷五木,根据所得齿数,或策马过关,或挥卒围截。

2。弹棋  弹棋的起源,最晚也可追溯到西汉。一般在上层社会流行。弹棋怎样玩,由于它失传很久,史无明文记载。

不过,魏晋时留下许多关于弹棋的文学作品,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玩法。我们可以知道有关弹棋的几种情形。
第一,弹棋的棋盘为石头制成,而且磨得非常平滑。棋盘的形制为方形,中间隆起,四外低平。棋盘的两方各有一个蛟龙盘成的圆洞。
第二,棋子由硬木或象牙等物做成,共12枚,每方6枚。
我们可以对弹棋的玩法做一大概的描绘:下棋双方站在棋盘两边,将自己的棋子摆好。在棋盘上洒滑石粉,以减轻棋子与棋盘的磨擦,加速棋子的运行。
弹棋用手,使自己的棋子穿过棋盘中间的隆起部分射入对方的圆洞。凡射入的棋子便不再动了。弹棋时,必须根据对方所摆棋势,采用拨、捶、撇等技术,打开对方棋子,为进入对方圆洞扫清道路。最后,先将6枚棋子全部弹入对方洞中者为胜。
弹棋至高潮时,棋子 侈若天星之列,闪若流电之光。或擗柏散烂,挥霍便娟;或奋振唐唐,颓水参连。 至终局时, 棋单局匮,等分纪残,胜者含和,负者丧颜 ,正是双方激烈竞技的写照。

3。握槊 握槊之戏是从西域传来。
握槊之戏在魏晋南北朝时仅流行于北方,最早的记载是在北魏孝文帝时
关于握槊的玩法,由于史料缺乏,已不能具体知道。但隋唐以后,一些文人认为握槊与一种叫双陆的博戏是一回事

4。藏钩 藏钩,又称藏 、行 ,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有趣的竞技活动。

关于藏钩的玩法,史籍中有一些记载。 藏钩的玩法是将人群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人藏,其范围不出众人之手,一部分猜
猜的一方, 目炯冷而不畅 ,显然是在凝视着对方藏钩的动作。钩在藏方众人之手掌中,犹如地下潜流一般运来运去,最后神秘地落入其中一人掌中,而与此同时,其他人则作出一些假像以迷惑对方,这一切都是在猜方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。因为藏钩之戏多在晚上进行,且藏钩的技巧十分高超,所以猜的一方经常 疑空拳之可取,手含珍而不摘 ,被藏方制造的种种假像所迷惑。
对于藏方,锻炼了灵巧的手和敏捷的动作;对于猜方,则锻炼了目光和判断力。

5。戏射 这里所说的 射 ,是射箭
作为娱乐的戏射,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主要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朋射,一种是单射。

朋射是一种团体赛。参加者分作两朋,即两部分。每个参加者轮流去射,按所中箭数记筹,最后加在一起,筹数多的部分为胜。这种活动还有专门的记筹者。

单射以个人为单位,没有分朋隶属关系。

最后,还应一提的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单射。严格地说,这种单射,没有竞赛对手,更谈不上画筹记等,不应归入竞技娱乐活动。但其技艺,足可使人心悦神怡;其理论,亦令人玩味,发人深思。

6。投壶  投壶的历史,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,它最早是以一种礼仪制度的形式见诸于史册。《礼记》记载:投壶之礼,主人奉矢,司射奉中,使人执壶。主人曰: 某有枉矢哨壶,请乐宾.宾曰: 子有旨酒嘉肴,既受赐矣,又重以乐,敢辞.主人曰: 枉矢哨壶,不足辞也,敢固从请.宾曰: 其固辞不得,命敢不敬从.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看出,投壶之举,主要是宾主用以反映自己礼仪修养的,其中虽有 乐 的成份,但却寓于礼仪之中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投壶活动进一步向娱乐化发展。到西汉武帝时,郭舍人改进投壶之戏,将柘木箭改成竹箭,增加箭的弹性,使之跃出还回手中,这就叫骁.据说郭舍人能一矢百余返。这件事记载在《西京杂记》中。但仅看这一条材料,会使人发生这样的疑问:竹箭固然比柘棘弹性大,但即使如此,它也不会像现在的乒乓球从墙上反弹回来。况且壶与人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,

另外一种 剑骄 的技巧。 剑骄 即 剑骁 ,可能就是投入的箭从壶中弹出,挂在壶边的耳上,呈一种挂宝剑的形状。正因为此种技巧难度高,所以其得分也最高。
以此类推,所谓 莲花骁 ,即令投入壶中的箭反弹出挂在壶耳上,组成莲花形。这种技巧,显然比剑骁难度更大。


把投箭入壶耳使之呈佩剑状称作 带剑;把投箭入壶使其靠在左右呈狼尾状称作 倚 ,把使箭在壶口圆转称作 狼壶.南北朝时,除上述技巧外,还有 豹尾 、 龙首 等。
这两种技巧,史籍无明文记载。宋人司马光《投壶新格》说: 龙尾,倚竿而箭尾正向己者。龙首,倚竿而箭首正向己者.这里的 龙首、 龙尾 ,很可能由南北朝时的 龙首 、 豹尾 而来。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玩法,如《太平御览》引《晋书》说: 石崇有妓,善投壶,隔屏风投之。 又引《晋阳秋》说: 王胡之善于投壶,言手熟闭目.

7。击剑 击剑在三国时盛行。曹丕《典论·自叙》说: 余又学击剑,阅师多矣,四方之法各异,唯京师为善。桓、灵之间,有虎贲王越善斯术,称于京师。
围观群众(0) 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【入梦世说】

本版积分规则